查看原文
其他

凤冈县“三线”模式开启凤翔社区治理新导航

汤莉 凤鸣高冈 2022-04-01


嬉戏中的社区儿童(王治文 摄)


导读:仅仅18个月,凤冈县龙泉镇凤翔社区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,从系统制定创新社会治理、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基层建设的系列文件,到大力实施“红色引擎工程”,使基层自治、法治、德治与服务一体化“三治一服务”,为易地搬迁群众筑一个温暖的“窝”,从而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组织体系、治理体系、服务体系,总体思路和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社区治理“三线”工作模式,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,打通抓落实“最后一公里”,形成行之有效的做法。 窝不在大小,不在新旧,不在远近,更不在豪华或是简陋……在于温馨。
易地扶贫搬迁,群众的获得感、认同感、幸福感,是检验精准扶贫成果好坏的不变真理。
连日来,笔者再次走进搬迁之初移民最多、困难最大、矛盾最突出的凤冈县龙泉镇凤翔社区,入户,与住户面对面交流,看他们生活环境,感受他们思想蜕变。
走进小微企业,看工人熟练作业,算就业帐,触摸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律动的脉搏,从中感受到,社会生态重置后,群众找不到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,导致部分群众心理病态到阳光自信,顽强拼搏,化解困难,爆发出强大韧性与潜力的整个裂变过程,党建在基层自治、法治、德治间的“发酵”作用,让“老、少、残、懒”集于一身的凤翔社区,纵身一跃,便换了人间。


日日为功 党建主线激活力


2018年1月20日至30日,这是凤翔社区6432人喜迁新居的日子,却是凤冈全县领导干部提心吊胆的日子。
这十天,除永和镇一镇就地安置外,全县13个乡镇1505户分别从大山深处搬至凤翔,无一人掉队。
问题是,这六千多人,或是因残疾致贫,或是因病致贫,或是因懒致贫,或是生活无法自理等,均是最难解决的贫困户,这可是块全县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
生活方式、就业方向和生存技能等方面突如其来的改变,导致在搬迁初期,搬迁居民对社区新环境不适应,小区相继出现了乱扔垃圾、醉酒闹事、人走丢、马桶用棒棒通、不习惯想回原住处等乱象……这些管理中的“顽疾”无一不是易地搬迁点后续服务的痛点。
办法总比困难多,首抓党建主线,健全组织体系,夯实社区治理根基。
按照“总支建在社区、支部建在小区、党小组建在楼栋”的原则,纵向建立“社区党总支+片区党支部+楼栋党小组+党员中心户”四级党组织体系,选优配强领导班子。
成立党总支1个、片区党支部5个、党小组13个,有机联结单位、行业及区域党组织,指导开展党建工作,盘活信息、阵地、文化、人才等资源,扩大就业领域党建覆盖面,激活这根大动脉,环环联动,使之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,增强党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
但,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才是社区治理之本。于是,坝坝会、党员会议,联合议定了《居规民约十条》,减少不文明行为,解决社区纠纷,居民住户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升。
在营造社区群众强大的“自治”观念,同步抓实法治、德治,以“三治”同步和智能化为补充的社区治理格局下,激活力保稳定。
建立综合事务处理中心,设立警务室、组建社区联防队,与县司法局、黔龙律师事务所联合党支部合作,逐步培养居民法律意识,提高居民学法、用法、守法等方面的能力。
同时,社区每年开展1次道德家庭、文明家庭、仁孝家庭的评奖活动,并且在“新时代农民讲习所”这个平台持续开展感恩教育、道德讲座和家风文明教育活动,树立标杆,潜移默化地将“和善仁孝,创新自强”根植于每个居民的心里。

 

同圆一梦 两融主线暖民心

 

专线公交车接送儿童上学(冉昱晟 摄)


7月31日,阳光透过树丫,温暖着凤翔创业乳化园。
“凤翔,像家一样安逸!像做梦样成了城里人,过上了好日子!” 王琴做着鞋样,害羞地咧着嘴笑,刚搬来时,王琴一家跟大多搬迁户一样,出门找不到自家门、马桶不会按、智能电器不会用等情况,笑话百出,曾一度要搬回天桥住。
现在,儿女参加培训学了技术找了工作,自己进工厂每月能拿2000多块,孙子上学还有校车接送,而以前,她家因老伴残疾,是天桥镇龙凤村最穷的几户人家之一。
王琴家身份生活的变化,是凤冈县通过抓“两建”、找“两感”、破“两态”来促“两融”,核心是通过对搬迁社群的思想、观念、心理、行为、习惯等的重塑,建立起一种适应搬迁社区健康、积极、向上、和谐的新的文化生态体系而结出的果实。
这得从搬迁之初说起。
搬迁社群原有的社会生态、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在搬迁后被彻底的重置后,搬迁群众对新生活的向往与在新环境中找不到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,难以融入社区、融入社会,也就成了后续治理中主要矛盾。
如何给29栋楼71个单元1600套住房里的6432人筑一个温暖的“窝”?
实施党员细胞工程,为搬迁群众圆梦,网格化管理必不可少。
聚力群团,将下辖的吉祥、如意、平安、和谐四个小区划分为四个网格,实行网格化管理,形成了“网格负责人(社区两委干部)+专职网格员(小区干部)+兼职网格员(支部书记、楼栋长)”三级管理体系,让党员干部散落其间,活化党员细胞。
围绕居民生产生活、居家卫生、文明行为等主题,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,逐渐形成新的社会生态和社区文化,最终让问题在网格中发现,工作在网格中落实,矛盾在网格中化解,管理在网格中实现。
再通过群众会讲习所、民生播报平台等宣讲载体,及时传达党的方针、政策和当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知识,以及健康生活常识、居民文明准则,让群众及时了解各项惠民政策和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,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规范。
丰富图书室、文化活动室、广播室、书画室等文体设施,活跃社区文化氛围,增强社区文化认同,最大限度地把搬迁群众从一家一户里引导出来,让搬迁群众走出“孤岛”、走近阳光、走进群体,充分参与到社区各项活动中,让他们真正找到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,融入社区和社会。

 

顺势而为 三就主线引幸福


举办社区活动


“以前在乡下,我是等饭吃的闲人。现在,政府给我找工作,每月千多块,家里头说话声音都要大点!”每每有人说干部不中听的话时,双腿残疾的陆光芬总会现身告诉大家干部工作有多努力、辛苦。
其实,以就业为核心的“三就”问题,是搬迁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,也是极易成为引发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系统性的关键问题。只有保证搬迁群众的充分就业、就医和就学,社区治理才不会出现系统性问题。
这一点,社区党员功不可没,82名党员主动认领问题户,逐一解决问题。包保残疾、双老300多户,定时关怀,送米送油。面对不文明行为,运用“党员+群众”监督模式,一点一滴加以纠正。
孩子该上学了,英华幼儿园、城南小学、思源小学等教学资源向社区倾斜,确保搬迁内学龄儿童全部就近入学。孩子上学,交通部门直接开通专线,社区700多孩子安全上下学有了保证。
为帮助就业,县里分期开办小吃、缝纫、挖机等技能培训班,从向县外输送1000多男劳力开始,社区2977个劳力全部分解。
但剩下“三八六一九九”部队,仅60岁以上老人921人,妇女1927人。社区就地建立创业就业孵化园,引进9家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入驻,创造就业岗位800余个,解决374个搬迁群众就近就业。
生产出的七万多双手套出口英国,近十万套裙子出口中东,两万多双编织鞋出口韩国……而这些产品全部出自三百多识字不多的社区留守妇女之手,其中残疾妇女就有四五十位。
就业、就学解决了,还不能忽视社区病残者的就医问题。县中医院第二门诊部来了,组织中医院团队专家定期坐诊,开展日常基本医疗诊疗、基本公共卫生、家庭签约等服务,医疗报销22515人次784429元,发放医疗救助金128502元。
“脏的、累的,少不了干部,免不了受委屈,社区干部很不容易。经常来我家摆‘农门阵’,整理房间,摆家具,就为了让我们习惯现在的生活。”每每提到生活的大转变,贾本志都十分激动,他说,若不是社区的“好管理”,就没得我们的“好享福”。
如今,群众的好口碑毫无疑问成为了“三线”治理模式持续推进的最佳动力。在“三线”模式的有效管理下,凤翔小区的治安、卫生、就业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,住户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,幸福指数不断攀升,易地扶贫搬迁新型社区的“样子”,也越来越清晰。


(记者:汤莉

精 彩 回 顾


凤冈一中:能遇见更好的自己

“国投•安康杯”职工篮球赛火热开赛,凤冈人看过来

宋太明调度公安局“保大庆”值班值守工作

天桥这位乡村教师情暖学生!37年如一日

身边|青春挥洒在山乡  用爱浇灌山里娃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